打鼓嶺是香港天氣指標,炎熱或寒冷,此地首當其衝。新聞報導中的打鼓嶺,只是個度數,親身走入村落,才能發現數字以外的鄉土人情。打鼓嶺昇平村的昇平學校,七十年代曾是新界重點小學,全盛時期有七百多名學生,後來學校增多,一九九四年被迫停辦,其後廢置多年,如今被政府用鐵絲網圍住。誰想到,昇平學校的禮堂,是拍攝過港產片《國產凌凌漆》的重要場景?老地方的趣事,全由村民口中得知。任教中學歷史科十三年的朱耀光(朱sir),為尋找香港失落的歷史與價值,辭任教師,成立了鄉土學社,義務帶學生記錄口述歷史,發掘城鄉共生的價值。
學生尿褲子 校工幫忙換
昔日的村校滿載人情味,輝煌一時的學校禮堂,由教職員自掏腰包修建。教書多年的朱sir坦言:「我做教師多年,沒想過要捐錢給學校,學校有甚麼需要,只想到由政府出資建造。那時教師薪酬不高,也會給錢。學校的足球場,也是學生上體育課時,自己背著鋤頭鋤出來的。」親身體驗,親自參與學校的建造,對一群已經畢業的學生來說,歸屬感特別大。
在昇平學校做校工的棠叔棠嬸,當年負責學校大小事項,從開小食店到替失禁學生換褲,全部落手落腳做。獲他們照顧的學生,如今已經六七十歲,仍惦記昔日情誼,不時回來探望他們。棠嬸笑說學生眾多,他們也難全部記得,反而是學生對他們印象深刻:「很多揸巴士揸專線車的司機,個個都認識棠叔棠嬸。」棠叔自豪地說:「那些村民常常都講,在打鼓嶺和坪輋,不認識棠叔那個人定是假的!」二人是昇平村生招牌,見證了學校的輝煌與衰落,從守護七百多學生,到一九九四年學校,只剩下兩個學生,又守到再有外人記起他們的故事。
忽略歷史與生活 教育堅離地
朱sir帶學生走入學校,乃希望學生好好在地生活。朱sir認為村校可貴的地方,在於從生活中學習。「可惜我們的學生都脫離生活,學校旁邊有個公園,不知道;學校旁邊有條村,不知道。我們不要責怪為甚麼香港人離地。我們根本在教育學生離地。或者從來沒教過學生,如何腳踏實地生活。」
朱sir說,鄉土教育只有兩個目的:將學生帶入土地,然後學生將學到的東西,帶回生活。除記錄口述歷史外,朱sir還帶學生體驗耕作,宣揚農村復耕。「耕田不只是學習種植,其實是很重要的生命教育。學校只着重環保教育,卻忽視生命教育。」其中一個學生落田,居然很快便掌握耕種技巧。「他身旁的同學說:『讀書浪費了你!』那學生認同:『是,讀書浪費了我。』」除了這位同學,離地多年的教育,究竟又浪費過多少香港人?
回歸土地 學習耕種
東隅已逝,桑榆非晚,過往生活離地,從今起到田野學習在地生活,未為晚也。去年夏天,MaD創不同與鄉土學社合作,舉辦在地研習室「傾聽泥土」,今年再接再厲「再聽泥土」,舉辦農耕體驗課程,教導學員城鄉其實可以共生,實踐可持續生活,並反思如何維持香港自然環境、社群生活、經濟活動和文化資源的多樣性。課程成本超過$2,000,但獲馬會捐助,大家可低於成本價錢參與,另歡迎能者多付。
在地研習室—「再聽泥土」
日期: 9月6日、9月13日、9月20日、10月4日、10月11日、10月18日及11月1日(結業日)
內容:分享落種、堆肥、農務、野菜、收成等鄉土知識。
收費:$720/6節,或$400/3節,學生及二人同行另設優惠。
報名及其他資訊:http://www.mad.asia/posts/776/MaD-School/?lang=zh_tw
節錄自蘋果日報【文化籽】專題報導 2015/08/24 23:59
http://hk.apple.nextmedia.com/realtim ... plement/20150824/54115406